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园地 > 党建园地 > 正文

让文化从内心走过:中国家政学第一人冯觉新

作 者:时 间:2016/12/5 10:34:49

中国家政学第一人冯觉新:让文化从内心走过

原创:东方独家

/薛小华

初冬时节,宁波的街市依然繁华热闹,秋叶一片一片飘落,缤纷之美,为初冬的海滨城市带来暖意。来到冯觉新教授的房间时,她已经早早端坐在窗前等我了。

冯觉新教授八十岁了,恬泰丰润,秀娴闲适,黑色齐耳短发,双眼中流露出深沉善良的目光,似有看透世事人心的穿透力。那天她略受了一些风寒,茶几上摆着茶杯,执意让我也先饮一杯新沏的热茶。“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走心的,似一个摆渡的舟子,可以把人的精神渡往一个高出俗世、不染风尘的地方,使人的情感获得慰藉。

“家政学是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近几十年的发展,是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标志。而文化是走心的,一旦走了表皮,不仅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积累,更不可能形成文化自信,长此以往,还将养成一个民族轻薄、伪善、虚浮之气。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个‘基础’‘广泛’‘深厚’,是一个民族从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是每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涵养出来的。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主要贸易大国正在迅速崛起中,文化建设越来越被重视。文化繁荣是人民福祉。精神生活是人幸福感的源泉,精神满足是人最大的满足。美国家政学家瑞斯顿说过:‘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人的素质。人人都有家庭,研究家庭,帮助家庭提高生活质量和管理水平,帮助国人提高自身素质,这是提高国力的基础。家政学正好承担这个重任,而且别的学科代替不了家政学。”

冯觉新教授是第一位走上国际家政讲坛的人,曾多次出席港、澳地区和亚洲、世界的家政学会会议,也是第一位让中国的五星红旗飘扬在亚洲和世界家政学讲坛上的人,第一位编撰出版家政理论丛书的人,1995年在印尼雅加达获得亚洲家政学有贡献金质奖章,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她的研究成果之一明确界定了家政学的理念是“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目的的综合型、应用型科学”。她把家政分为职业家政与非职业家政两大板块,她认为这两大板块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这样界定家政的意义非同一般,有专家评论:这是家政学发展的新建树。原来人们以为家政是从事家政服务的人才要学习,不搞家政的人无需学习。把家政分为职业家政与非职业家政,告诉人们即便不去从事家政服务的人,为了提高自我修养,为了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民族素质,每个人都应学习家政知识与技能。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

“最初,家政是置于家和家的背景下讨论的,21世纪家政的语境已经拓展到了更广泛的生活环境。家政学,因家庭而存在,随社会而变迁,为生活而繁荣。其实每一个人都既是职业家政者,也是非职业家政者。每个人都必须、也应该关心家政事业,学习家政科学知识。家政学是蕴含丰富人文、民生情怀的大学问。”提及家政学,冯觉新教授侃侃而谈,“三十年前,大家对家政学都非常陌生。我童年经历中,接触过这方面的长者,后来参加解放军,新中国建设,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我的人生还算是比较丰富的,接触过很多家庭和人物。家和万事兴,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和文明状况,是整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群众的生活观念有很大改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方面都急需提高,需要有学习研究家政学的机构。当时我在高校教中文兼工会工作,为专心致志从事家政学院的筹备工作,我向组织申请提前离休,从教材编写、学科建构开始,创办了武汉现代家政学院(原为家政学校,后升为学院)。”


1988年,中国第一所传播家政科学的学府——武汉现代家政学院建立,填补了家政学教育领域的空白,把在我国中断了几十年的家政教育史又连续起来,并且有了顺应时代需求的新发展,受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为学校题词“把家政学院办成有中国特色的家政教育基地”。当时最大困难是缺乏教材,过去的有关家政学教育的教材都没保存下来。冯觉新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教授参与并亲自撰写了《家政学》《家庭建设大全》《家庭伦理》《家庭社会学》《家政管理》等著作近500万字,受到国内外家政学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好评,成为当年的全国畅销书;与珠江电影制片厂联合录制了《跨世纪小太阳教育》(上、下集)《社交礼节》《美容与皮肤的保养》等专题片,都获得各种奖项;与广播电台合办的专题节目《家政学——家庭需要与资源的管理》讲座历时一年多,录成1080多分钟的录音带,让家政知识家喻户晓。她把中断了几十年的中国家政史连续起来,并促进了新发展。为此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录制了专题片《中国家政第一人——冯觉新》,在2004年“两会”期间播映,引起了国内外的热烈反响。

梦想,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爱大众的人文情怀。现代教育也应秉持‘亲民’理念,将‘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人文情怀寓于专业教学领域,让‘增进人类福祉’成为学生毕生追求的使命。”冯觉新教授说。为此,创造条件举办一所综合性、有特色的“中国家政管理大学”,一直是她的梦想。

武汉,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一座山水园林城市,具有中部教育所有优势的“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1988年注定不平凡,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家政学院在这里诞生。

1987年,冯觉新教授从高校提前离休,策划筹办一个民办学院。1988年2月,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武汉家政进修学院成立,冯觉新任院长、党委书记。

民办教育创业路上,甘苦自知。30年前,冯觉新为找家政教材四处奔波,去北京、跑四川……“不是每个大学都有师资实力可设家政专业。解放前全国最好的高等家政专业在北京的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1987年,为筹办家政学院,我几经周折,在北师大我找到解放前曾在家政专业任教的丁玥老师,当时她70多岁了,有严重糖尿病,脸上浮肿发亮,眼睛近乎失明。找到丁老师非常不容易,因为太迫切了,来不及细细打听,只知道她在北师大校园工字楼里住着,就一个一个门栋楼层找开了。还真让我找到了。说明来意后,丁玥老师老泪纵横,她说:‘我以为家政学在中国从此完了。现在终于看到希望,想不到还有人在为此奔走呼吁。’按丁玥老师身体条件原本该半小时内的谈话,可是我们谈着谈着忘记了时间,从下午一点多一直谈到天黑,还感到言犹未尽。丁玥十分惋惜地说:‘当时的教材都毁掉了……西点模具被当成了糨糊瓶……’临别时,丁玥送给我一份《幼稚园游戏》手稿,至今我还珍藏着。”

“见到丁玥老师,我向她请教了筹办学院过程中遇到的三个突出问题:什么是家政学?什么人学家政学?学习家政学专业后干什么?丁玥老师耐心解答:‘家政学吸收了自然科学、管理教育、生理、心理、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各学科,和家庭相关,是综合型、实用型学科。家政学中研究的课题关乎人生的每个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并非有人认为的只是太太、小姐、有钱人来学的,也不只是女人学来相夫教子的,那些都是误解。不过家政学专业的学生在礼仪规范和待人接物方面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家政学对建设良好家风、家教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理论知识,过去有钱人家很重视找学家政学的毕业生做媳妇、女婿。’关于家政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做什么的问题,她说,他们的出路十分宽广,因为家政学是综合型、实用型的学科,所以家政学专业毕业生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适应能力更强、就业机会更多、工资高、升职快。”

“家政学是一个学科领域,也是一个产业链,可以帮助个人、家庭和社会获得尽可能优质的、可持续的发展,它是融合了多种学科的人类科学。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最不可欠缺的。家政学专业在我国要步入正规化的发展轨道首要是有好的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把学科理论建构作为办好家政学专业的基础工程。国内没有教材,国外教材又不适合我国国情,只有从头来自己动手建立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家政学教材体系。”回望创业初期的艰辛,冯觉新教授说得不多。社会急需,没有基础,缺乏条件,没有人知道当时她的内心有多么煎熬,但是都知道她认准创办家政学院这条路,无所畏惧。

自创办武汉家政学院以来,冯觉新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套家政学教材、10多部著作,为中国家政学科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

拜访冰心先生

缘起,别的学科代替不了家政学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担任教职时,也涉足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领域。社会责任感、创新、奉献精神不断激励我。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进程中各种矛盾出现,也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在离休前,我教书,也兼工会副主席,贴近职工生活多,接触群众多,处理的家庭问题也多。有时看到一些原本很好的家庭,一旦夫妻失和,孩子就没人管在外流浪、走向歧途,令人痛心。困难时、日子穷时,夫妻一心克服、感情很好,可是生活条件好起来了,有些反而夫妻关系不好,互相怀疑猜忌,几乎成了神经质,到收发室查信件、跟踪……夫妻不和打架离婚,全家人都痛苦,工作、学习都受影响。怎么才能解决这种种社会问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家政学教育可以有的放矢科学指导。”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政’的民族。”冯教授说,“早在2400多年前,孔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更进一步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家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家国同构’等儒家思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家庭管理教育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家政学关注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当前及未来利益;研究合理运用家庭内外的资源的同时,如何科学地护佑生命个体的发展过程。家政学学科涉及科学与艺术领域及其研究范畴,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环境与家庭生活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尽管我们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家政文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家政学科的建构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还是滞后的,还缺乏坚实的学科基础,家政学专业的社会地位总是受到挑战,人才培养容易陷入误区。”对家政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冯觉新教授有清醒的认识。

“随着家政学教育步入新时代的发展形势,必将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的内容。符合时代需求,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为养分的家政学,兼容哲学高度、史学厚度、生活深度、数学精度、管理力度、文学温度,对接家政产业需求、彰显中国特色的家政学学科理论体系,这些都为家政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对家政学历史的研究,坚定了冯觉新教授在新时代办好家政学教育的信心。

试验,学院建设放在武汉

1988年春天,经湖北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汉现代家政学院成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世界播出:“位于中国南方武汉市的现代家政专修学校,今天正式开学。家政学是以提高家庭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伦理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办学“要经费、要师资、要场地,困难很多”,冯觉新教授说,“但是,毕竟在武汉工作了很多年,在武汉的资源积淀最充分,而武汉文化氛围很好,师资队伍和生源上都很有优势。那时,有的工会、部队、街道、学校开办各种家政培训班,支持这项事业,许多参加授课的教授风雨无阻步行或骑自行车到校,义务讲课。”

学科建设,既要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合理借鉴国外家政学学科的先进经验。在国际交流中,武汉现代家政学院也因教学严谨,成果显著,当选为亚洲家政学会理事,并获陈香梅教科文奖、亚洲家政亊业有特殊贡献的金质奖章等。在十八届家政学年会上,武汉家政学院展出的教材、音像资料受到了到会的各国代表的赞赏:“这么好的成果真了不起!”在亚洲家政学会上,我们宣读的论文是《家庭暗示教育与儿童社会化》。论文受到了大会的关注,掌声不绝,有一位英国大使的夫人,握住了冯教授的手说:“感谢你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论文!”

谈及第一次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家政学会讲坛的往事,冯教授说:“那是1996年,第18届国际家政学会在曼谷举行,韩国、日本、美国都组成几十上百人的代表团参加,中国大陆有6人,我和学院老师和学生。开会前一天晚上到达,我提前去会场看看,发现会场上悬挂的不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当时,我们立刻与泰国家政学会主席交涉,可是天色已晚,泰国市场上也买不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泰国华侨帮助下,连夜安排,手工制作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二天飘扬在会场上。这也是国际家政会议上第一次出现五星红旗。”冯觉新沉浸在自豪与自信中,仿佛耳边响起了庄严的国歌声。

学院采取了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办学形式,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专业,有学历类职业教育和非学历类社会教育两类,在冯觉新热情、执著的精神影响下聚集了一支学科齐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并拥有高级职称的师资队伍。

提到高校家政学专业招生普遍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时,冯觉新说:“我们学院有一部分是计划招生,招生情况一直不错,开始以‘家政管理’专业名招生,2002年时一个班学生就达到52人,后来因教育部把专业名称改为‘家政服务’专业,对学生信心有影响,但对此做好正确的解释,学生与家长还是能接受的。关键是我们对所办专业必须有正确、深刻、全面的理解与阐述,如果自己都不太理解的话,怎么让学生对将选择的专业有信心、有激情?”

家政学院成立近30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家政中高级人才约3万余名。为配合国家政策,投入300多万元为下岗职工转岗培训6万人次。义务免费培训更是不计其数。她以先进理念、人格魅力团结了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专家教授、社会工作者,结合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努力宣传普及家政学知识,深入街道、居委会、企业、学校、部队等,通过电台、电视台、期刊、网络宣传,开展培训、讲座、咨询服务,把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文化引进千家万户,解决了家庭代际、婆媳、夫妻等各种家庭角色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家庭与社会和谐。

思考:构建精神栖居的文化水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物质和精神及文化上都承担着诸多的社会功能,家和万事兴,和睦、稳定、幸福、美满的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同生命的诞生与存在不能缺少水,保持心灵健康也同样需要涵养“湿度”,构建精神栖居需要文化水源,而家庭是最基本的水源地。

2017年春节,记者向冯教授电话拜年,当提及新年有什么打算时,她兴奋地介绍了今年除教学外的一个惊人计划:“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工程的意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把家政学建设成一类学科并能与囯际接轨;力争下届国际家政学会在中国召开,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政学的真正涵义和力量。”冯觉新教授所描绘的家政学发展路径是明晰的,历史的参照系也历历在目。“家政学的学科建设已经是阳光初现,在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工程的意见》指导下,中国家政学未来发展更加阔步、稳健。”冯教授满怀信心。

冯教授说,她每天都坚持学习,这样做是为了不落后。的确,学习让她有颗年轻的心,让八十岁的她充满坚守的自信和创新的激情。


上一篇: 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落实观

下一篇: 习近平的32字改革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