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寓意,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九月,秋高气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尽收眼底。这实际上是一种野游,为我国人民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花气幽香,给节日增添不少色彩。近年来,有人在重阳节时互相赠送菊花,以表示友谊和祝愿。
据说古时候,人们在重阳节的时候都要饮菊花酒,这种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造的。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要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起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初九饮用。据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确实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分吴茱萸和食茱萸两种,春开紫色花,秋结紫黑色果实,性味酸、涩、微温,入药制成酒,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可治遗精、腹痛、吐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症。《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可见古人有重阳喝茱萸酒之习俗。
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因“糕”与“高”谐音,重阳佳节,吃重阳糕,寓意高升。
南北朝时,皇帝规定:每年的重阳,人们必须练习骑马射箭,并把骑马射箭作为一种武举应考项目,只有步射和骑射都及格了,才能参加其他项目的考试。唐代,皇帝曾规定:重阳节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齐集于玄武门练习骑射。
重阳节传递孝爱文化
时值九九重阳节,敬老孝亲被放到重要位置。“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孝与和谐相伴、与爱心同行,它是家庭和睦团结的纽带。
我国的孝文化由来已久,自舜帝的“孝感天下”开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后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体系,称为孝文化。《孝经》可以说是长期封建社会中的孝文化的经典,《孝经》把“孝”分了这样几种几种:帝王之孝、诸候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庶人之孝。孝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要求也不一样。比如诸候之孝、卿大夫之孝,更强调他们要忠于职守,孝忠帝王。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孝,主要是孝敬父母之“孝”。
中国是世界上最讲孝道的国家之一,儒家文化从强调社会秩序的角度强调礼,而孝悌是礼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儒家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中,长期居于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使孝道成为判断一个人思想道德的第一标准,任何人只要不孝敬老人可以认为是大逆不道。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使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这一举动促使社会更加关心老人生活,关注传统的孝爱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现今的社会现实仍然不容乐观,忽视老人、嫌弃老人、虐待老人甚至遗弃老人、残害老人的实例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排除有许多外部和社会因素,但是公民个人的孝文化缺失一定是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重阳节之际,传递孝爱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应该成为社会共鸣。
下一篇: 走进会员企业 倾听会员心声(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