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着力推进农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纪实
12月28日,建湖县城北现代农业园区——庆丰、芦沟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发区,5000亩曾经杂乱无章的农田,经过农业综合开发和治理,已被一块块整齐的方田、一排排气势恢宏的大棚、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和一座座灌排结合的电灌站所替代,园区内各类产业化经营项目让人眼前一亮,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在钟庄街道,乔元华茨菰合作社今年又一次获得大丰收;耀辉家庭农场的蔬果大棚内果蔬飘香。在庆丰镇,亿佳源速生彩叶苗木科技园姹紫嫣红、树叶沙沙……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以来,我市农业资源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盐城实际,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新盐城、发展上台阶”为总定位,自觉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以项目为抓手,积极争取资金,全面完成了各项开发任务,农业资源开发事业呈健康快速发展态势。
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打造致富“聚宝盆”
我市农开系统按照市委书记朱克江提出的“要更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指示精神,坚持“区域规划、规模开发,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综合配套、全面建设”原则,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优势产业发展基础。5年来,全市农业资源开发各类项目总投资34亿元,其中财政投资26.2亿元。2013年至2015年,我市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连续突破5亿元、6亿元、7亿元大关,连续三年实现“高位增长”、“亿级增长”,农业资源开发呈现“三高”特点,即在全省项目资金盘子1/5的占比高于耕地面积1/7的占比;项目资金总量高于其他12个省辖市;项目资金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我市建湖县在全省在6个市44个县中脱颖而出,以省级评审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该县将用3年时间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项目建设上,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坚持规模开发、连片开发、整片开发、连续开发,因地制宜,创设高标准农田标准化建设“盐城模板”,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做到道路系统、动力系统、输水系统、林网系统四个“标准化”。全市农业资源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15年修筑农村道路684.04公里、输水管道42.71公里、衬砌渠道299.69公里、农桥1092座、涵洞5383个、电灌站447座、农田林网2.01万亩,项目区年新增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4022万公斤、油料65.3万公斤、蔬菜1326.6万公斤、其他农产品82.85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22亿元,帮助项目区农民增收1.06亿元。
“今年收割季节虽然连续阴雨,但农开项目建设的生产路机耕路四通八达,方便了生产生活。”阜宁县陈集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朱学中感叹。
着力载体建设,打造致富平台,培植增收“摇钱树”
近年来,我市农开系统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加强对项目区基础设施的高强度投入,开创农业资源开发“区中园”模式,解决项目区交通、排灌、林网等问题,把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区建设成为农业产业园,有力促进全市高效农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建成东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盐都台湾农民创业园、大丰国家盐土农业科技园四个国家级园区,打造沿204国道建湖规模开发项目区,沿黄河故道、331省道、双新大道沿线等5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现代农业示范带,建成盐都区七星现代化农场、响水南河高效农业示范园、陈家港万亩林产示范园、张集浅水藕示范基地,亭湖区南洋镇潭尖村蔬菜大棚示范园、黄尖镇草莓种植基地等一批农业综合开发“区中园”。
2015年,全市农业资源开发共建设区中园(示范园区)13个,总面积达1.5万亩,其中,蔬菜大棚种植园区7个,草莓种植园区1个,浅水藕种植基地1个,万亩林场1个和农场2个,总投资6620万元。“区中园”以合作社形式扶持企业经营,经营主体均已形成种植、粗加工、运输和销售产业链,配套道路、桥涵、排灌站等基础设施,实现“种植区域规模化、农田建设标准化、种植生产机械化、管理经营产业化、技术控制信息化”,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土地流转效益,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和项目区群众流转租金+工资+分红三重增收模式,为当地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和推动作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中园”,成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突破产业开发,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农业品牌“主舰队”
王荣平市长调研响水农村工作时指出:要发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导向作用,突出增收增效主线。市农业资源开发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农业资源开发“接二连三”工程,大力培育扶持生产型、加工型、流通型等农业龙头企业,使得农业产业化立稳一产,接二产,连三产,拉长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全方位推动‘第六产业’发展,促进全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加速形成。
近年来,我市农业资源开发产业化项目共立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30家,阜宁恒河油脂、建湖方圆禽业、亭湖红蜻蜓油脂、东台民星茧丝绸等一批企业,在农业资源开发的连续扶持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地方产业龙头,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充分吃透国家农业资源开发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实行“先选项后结算”政策基础上,撬动银行贷款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成功举办全市农业资源开发“接二连三”工程政银企对接活动,将全市56家农业龙头企业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库,项目涵盖粮油、食用菌、水产、纤维、蔬菜、林木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撬动社会资金20多亿元,共实施20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58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新建厂房7.4万平方米、禽舍5.4万平方米,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4万亩,购置各类设备3700台套。项目实施后年新产值50亿元,直接受益农民人数达35万人,带动增收4.4亿元。
立足重点重抓,强化开发扶贫,打造脱贫“增氧机”
市委朱克江书记在谈到有关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各部门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农开系统坚持绿色可持续,将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与渠北地区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开展精准扶贫开发,打造脱贫“增氧机”。2015年度实现项目总投资1.4亿元,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投入1.3亿元,开发面积10.42万亩。其中省级黄河故道专项财政投资5060万元,改造面积4.6万亩。建设排灌站51座、输变电线路21.35公里、开挖疏浚渠道71.81公里、衬砌渠道56.34公里、埋设管道21.7公里、各类渠系建筑物1844座,机耕路75.28公里、仓库晒场288平方米,防护林6.08万株。省级“六大片区”帮扶项目财政投资1450万元,治理面积1.117万亩。
目前,通过连续高强度、高质量投入,我市黄河故道地区已初步建成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经济效益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市农开局还创新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新机制,全面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试点工作。
践行绿色开发,着力方式转型,构建盐城农开新模式
全市农业资源开发工作以市委朱书记“要高举绿色发展旗帜,加快绿色转型”指示为统领,从理念、方式、技术、队伍、形象等五个方面实现绿色转型,构建盐城农开新模式,在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盐城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农业资源绿色开发新路子。全市农开系统围绕土地、劳动、农产品三大农业资源要素,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土地资源实施“一次开发”;搭建致富平台,推进“区中园”建设,将土地与劳动相结合进行“二次开发”;突出农业产业扶持,延伸产业价值链,实现土地、劳动、农产品深度融合的“三次开发”。这一系列开发,使农业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实现了盐城农业资源开发由粗放开发向精准开发的有效转型。着力提高全市项目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加大对绿色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开项目区。强化责任担当,打造既干事、又干净的干部队伍。推进立体开发,推行全程质量、全面质量、全员质量“三全”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项目工程监督、开发队伍监察、建设资金监管“三监”工作机制,切实做到规范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工程建设管理、规范计划执行管理、规范工程质量监管、规范项目市级验收管理等“五个规范”,全面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盐城模板”。坚持科技开发,应用“互联网+农开”信息管理技术,在全省率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信息化“要得”(yarcd)管理系统,切实做到规划准、选项准、计划准,制度执行到位、计划实施到位、项目绩效到位“三准三到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优先,以“风光渔”产业基地等盐城特色为抓手,对滩涂垦区进行保护式开发,2015年实现项目总投资7856万元,一批连片规模大、项目形象好、经济效益高的垦区特色产业基地已经形成,农业资源开发“盐城模式”正逐渐成为一块叫得响的牌子。
上一篇: 盐城发展跃上新台阶